Friday, September 29, 2017

勘测国油命脉(1至5)


星洲刊登一连5篇有关国油(Petronas) 的历史,现在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Ali觉得很好的文章,与大家分享,也在这里做个记录。以便日后参考。在这里看到国油的起步,走到辉煌时代,对国家的影响,最后CEO谈谈未来方向。一家企业要走得远,就是看它的领导对未来方向。Ali个人觉得他方向是对的,利用现有的优势为未来铺路。也不能太过仓促也不能怠慢,这点是关键。还有很重要一点是R&D,这是我们最弱的地方,正如他所说的“科技将是确保我们未来生存的关键。”





勘测国油命脉(五之一)国油,还能救经济?

火,在五行中象征着动能,而石油是这个靠“火力”运转时代的动力来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靠着一座座油井滴出来的“黑金”,赚了一桶又一桶的黄金,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不过,烧得再猛烈的火,遇到了风总会摇曳不定,这把靠着石油燃烧的这个时代之火,未来是会越烧越旺,还是只剩一缕炊烟,势必对国家经济和财政命脉的国油带来截然不同的结局。《投资致富》特别企划一连5篇的系列报道,回首和分析我国经济唇齿相依的国油在迈入不惑之年后的挑战。
(图:法新社)

1974年国油诞生
人类文明起源于火,而熊熊文明烈火需要碳的燃烧才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碳从何而来?碳的模式也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越发多元,从文明初期的木柴和木炭到引爆工业革命的煤炭,以及后工业革命时代的石油和天然气,显示出碳成份越高,文明养分越足。
学名为“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的石油和天然气,俨然已成为近几十年人类文明史发展的重要“碳基”,而大马与这个当代最重要的碳基渊源已久。大马的第一滴石油早在135年(1882年)前的砂拉越州美里发现,而最早的石油商业开发活动是在1910年由盎格鲁撒克逊石油公司(Anglo Saxon Petroleum),抑或现称砂州蚬壳公司(ShellPetroleum)负责,此时距离国油这家东南亚最赚钱的油气公司诞生还有64年。
不过,尽管国油姗姗来迟,至1974年才在我国经济史上粉墨登场,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其崛起成我国史上最成功的企业。
3要点
大到不能倒
国油每年年报都会印上成立的宗旨--成为领先和首选的跨国石油与天然气公司,但除了是一家油气公司外,国油更像是国家发展基金,仿佛是为其目标--为社会的福祉作出贡献而生。
从结构上来说,国油百分之百是一家公司,但对大马约3170万人口,以及大马这个经济总值2963亿6000万美元的经济体来说,这却是一家大到不能倒的公司。为何这家公司如此重要?看了下列3大要点,你就会明白了。
1. 42年贡献大马经济1.21兆
在先天优势,以及后天打拼下,国油从1970年代一家小小的国营石油公司摇身一变成为财富500大公司,更在2008年打败丰田汽车、三星电子等企业巨头,以181亿美元(约776亿4030万令吉)的盈利荣登亚洲最赚钱公司宝座,锋头一时无两。
国油大赚钱,政府财库更是盆满钵满。数据显示,从1974至2016年杪,国油已为联邦政府带来9710亿令吉的股息、税务、特许权使用费和关税,若将1997年开始落实天然气津贴带来2414亿令吉收入损失(Revenue Foregone)纳入计算,国油在过去42年对大马经济的总贡献将达到1.2124兆令吉。
这笔金额有多惊人?我国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963亿6000万美元(约1.2702兆令吉),而国油对经济总贡献和东南亚第三大经济体规模仅有不足600亿令吉的差距,相等于1家公司即顶起整个经济。
但是,这还未将国油拉动整个油气业增长的贡献纳入计算。在国油监督和扶持下,我国油气领域在过去40年日趋成熟,石油与天然气相关产品已成为政府最大外汇收入来源,更在2009年攀至41.3%的高位,比1975年的7.8%足足高出近6倍,若以实际金额来讲,油气业收入则从1975年的4亿令吉膨胀169倍至2012年的680亿令吉。
尽管国际油价近年低迷,加上政府开征消费税成功开拓新财源,油气业对政府收入的贡献已逐步减少至2016年的13.8%,但对政府财务的影响仍不容小觑。
2. 从资源经济转向多元经济
大马经济在独立初期以锡矿、橡胶和原棕油等原产品为主,而原产品在1980年代初期仍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占1980年GDP和总出口的33%和77%,因此政府意识到原产品价格动荡可能对经济带来的挑战,因此在1980年代后开始落实经济多元化策略,以提升供应价值链和减少对锡矿、橡胶和石油等原产品的依赖。
在当时,我国的石油工业仍未成熟,国油规模也远比今日为小,但这家国企仍扛起带来经济结构改革的先驱角色,这与贝恩策略顾问报告指全球国营石油公司(NOC)对经济增长起到重大影响力的论调不谋而合。
贝恩策略顾问(Bain & Company)在油气业报告中指出,NOC现掌控全球石油蕴藏量90%,更占据总产量的75%,而这些NOC正不断发挥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其中国油在促进油气资源,甚至是帮助本地公司提升在价值链的能力上都扮演着吃重的角色。
国油在1980年代开始将触角从上游转向下游领域,并通过积极与外资伙伴进行合作,以及减少向政府派息来提高投资等动作,为油气业升级做好准备。
经过多年的垂直多角化努力,下游业务现为国油最大净利来源,占35.32%比重,同时沙布拉能源(SENERGY,5218,主板贸服组)、阿玛达(ARMADA,5210,主板贸服组)和戴乐集团(DIALOG,7277,主板贸服组)等油气公司也在国油开拓下游领域下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有逾3500家海内外油气公司,业务涵盖海事、钻探、工程、制造、岸外组装、营运与维修等项目。
3. 创造财富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贝恩策略顾问表示,成功的NOC不只会为国家输送资本、技术和营运技能,也扮演国家财富的监管人的角色,扛下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任何压力。
从原则上来说,NOC不只是创造财富,也通过创造具竞争力的油气领域将经济利多挥发出去,成为推动社会与经济变化强而有力的领头羊,国油正是如此。国油通过成立自家大学、研究机构,并与政府在创造高技能员工、科技研发,以及支撑本地供应链密切环节上合作,成功孕育出一个生气勃勃和蓬勃发展的油气领域。
为最大化经济效益,国油也尾随许多大型公司的“在地化”脚步,不仅将绝多数的合约保留给本地公司,同时给予协助帮助供应商发展成具国际竞争力的公司,主要是国油意识到国内石油蕴藏量总有耗尽的一天,合约优先权等好处也只是权宜之计,为确保供应链公司长期发展,提升自身实力才是王道。
因此,国油不断追求更高的技术含量,这大大成功提升了本地服务供应商的营运效率,同时政府也为国油、蚬壳是油等油气公司提供奖掖来培育高技能员工,也大大扶持了本地服务供应商的增长。数据显示,本地油气公司在2009年掌控了75%的国内油气工程,总值达到120亿美元(约514亿7420万令吉)。
此外,在国油的扶持下,也为政府创造拟定高密集度工业基础的政策空间,以仔细评估油田服务、石油化学,甚至是汽车工业等蕴藏重大发展空间的环节来作为未来油气业发展重点的机会,并达到创造就业、改善政府财务,以及创造诱人投资回酬的3大目标。
政府在国家经济转型计划中,将石油领域列为12大国家关键经济领域(NKEA)之一,放眼油气和能源领域将在2020年为国家带来1314亿令吉的国内总收入(GNI),并创造5万2300个就业机会。
说完经济面,现在是时候讨论国油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了。众所周知,为扶持我国汽车工业,国内公共交通一直未能完善,汽车成为民众出门代步的唯一选择,全国的汽油消耗堪称惊人。为减轻民众的生活负担,政府在于2014年11月宣布取消汽油津贴前,都是将国油的收入用来补贴民众的油钱。
除了汽油津贴,我国廉价的电力也多得国油以低于市价向发电厂供应天然气,这不仅降低民众的生活费压力,也减轻商业的成本压力,大大强化我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国油占国库总收入至少20%,修桥补路,甚至是基础建设费用都少不了国油在背后的默默付出。

油价直坠
伤的不只国油
凭藉着丰厚的石油收入,国油在国家经济、财政和建设带来了种种好处,但国际油价从2014年杪高峰直坠,至今仍不见起色,油钱的干涸却也将国油对政府财务和经济带来的阴暗面给摊在阳光下,其中包括:
1. 政府油收破了大洞……
国油确实为国库带来庞大的收入,但过度依赖单一收入来源,却也成为政府财政的弱点。荷兰病(Dutch Disease)已向世人警惕一国经济发展不能过度依赖于某个单一资源,适时转型的重要性,而我国确实也不断朝经济多元化架构改革,也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
但是,经济结构成功改革并不意味着财政架构也快速调整。我国经济“多元化”口号喊了几十年,经济结构也从外需转向内需推动,但偏偏政府财政却摆脱不了对国油和石油收入的依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5年报告显示,油价走势对政府财政表现至关重要,因石油相关收入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中油气公司所得税贡献其中的一半,其余则来自国油股息。
值得一提的是,国油规模极为庞大,其2013年营收占GDP约30%,获利则为GDP的9%,而其资产和现金占GDP比重各达50%和14%,一旦国油出事,整个国家经济都会陷入动荡。
没错,随着消费税的落实,政府确实成功降低对石油相关收入的依靠,但油气领域仍贡献政府2016年财政比重的13.8%。更重要的是,政府财政已被外界与油价相挂勾,国际评估机构--惠誉(Fitch)在2015年指出,依赖石油相关收入依然是大马主权评级潜在调低的主要风险。
2. 经济实力还剩多少……
18,总体表现看似不错,但在扣除国油丰厚油钱对经济实况的扭曲现象,我国经济竞争实力究竟还剩多少?
国油如何扭曲经济实况?首先,我们谈谈国油埋单的汽油和天然气津贴。我国是亚洲区数一数二的石油生产国,因此政府自然将石油开采取得的财富与民共享,为国内汽油和天然气价格提供显著的津贴。
在低油价时代,这并不会对政府财政带来太大的负担,但在百元油价时代,沉重的津贴可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其中前国油主席兼首席执行员丹斯里哈山马力肯曾说,庞大的汽油津贴已导致人民毫无节制地消耗燃油,并扭曲了经济实况。
其实,哈山马力肯一点也没说错。能源津贴确实是协助贫困群体的有效方案之一,但我国的汽油津贴问题在于受惠对象不受限,导致原定扶持的受众群未能从中受惠,反而衍生了资源浪费问题。
再来,我国的能源津贴可不只限于汽油,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电力更是重点津贴环节。数据显示,政府每年通过国油向国家能源(TENAGA,5347,主板贸服组)和独立发电厂(IPP)提供80亿至120亿令吉津贴。我国虽是天然气生产大国,可是电力领域发电所需的天然气却有高达三分之一仰赖进口,而进口天然气价比国内价格高出3.5倍,价差悉数由国油埋单,以藉此拉低国内电力价格。
在油价和电费双低的“虚拟”环境下,各行各业都可通过更低的生产成本来强化竞争力,因此不断引进廉价外劳,长期的低营运成本也使得商家不思进取,一昧靠着低价在出口市场与其他对手竞争,迟迟未向更高的价值链移动。
更重要的是,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导致我国需要仰赖更多的廉价劳工,再加上低油价产生的低通膨现象,双双压低了人均收入增长,让国人错失拉近与高收入国差距的机会,更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随着政府现逐步取消能源津贴,扭曲的经济实况终于纠正过来,但结果却是企业和人民饱受成本和物价飙涨所苦,企业盈利不进则退,国人入不敷出,落得家庭债务居高不下的窘境。
3. 寡头经济面临考验……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国油处于寡头垄断(Oligopoly)局面,因这家国营油气公司不仅掌握着我国石油资源,更拥有产油权、定价权等权限。
寡头垄断属于“垄断”和“自由市场”的折衷方案,即几家大公司支配整个巿场,主要是入市门槛甚高,新竞争对手难以打入市场市场,再加上只有少数几家公司生产同质或异质的产品,彼此间关系矛盾,即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
更重要的是,寡头垄断因公司数目很少,但消费需求庞大,故寡头垄断公司均有决定价格的能力,一旦行业公司相互勾结,则市场价格可被他们完全操纵。不过,我国油价属统制品,汽油价格由政府每周公布,但也因而缺少了由市场供需进行定价的弹性,无法通过自由竞争产生最佳价位,让消费者效益得到最大保障。
基于供需平衡不再是定价的标准,这将抑制市场竞争,连带拖慢市场的创新脚步,因他们无需通过提供差异性产品来抢夺更大的市占率,长期放任会带来领域止步不前。更糟的是,企业可能滥用寡头优势来获取更多利益,最终使得消费者失去议价能力,最终利益受损。
整体来看,只有通过自由竞争,小型或竞争实力较弱的业者将遭到市场淘汰,从而迫使领域业者创新来吸引更多客户和捍卫市占率。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投资致富‧焦点策划‧文:洪建文‧2017.09.24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684953


勘测国油命脉(五之二)守护国家重要资源.石油危机催生国油

国油双峰塔,这座城中地标,最叫人印象深刻的肯定是衔接东塔和西塔的空中天桥了。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的诞生就好比空中天桥,将大马生产的优质石油输出国际,再将海外丰厚的油钱输入大马,从而打通大马经济、金融和诸多环节的任督二脉。在上一期回顾国油对我国的重大贡献后后,本期我们将共同摸索国油的诞生史。
(图:星洲网)
国有化油气资产
无可否认,国油的成功与政府打造一个垄断和油气资产归于国有的绝佳先天条件脱不了关系。在国油成立前,大马石油开采仰赖蚬壳石油等外国石油巨头,但1973至1974年爆发的石油危机让政府觉醒国内石油资产不可过度依赖外国资本,种下成立国营石油公司的种子。
因此,政府借鉴印尼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的模式,开始为国油的成立做好准备。根据政府1971年拟定的计划,国油成立的宗旨在于维护国家对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主权,以及规划现在和未来国家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并以合理的价格参与石油和石化产品分销和销售,同时促进石油工业发展来为国家经济带来好处。
政府之所以会选择成立国营油气公司,放弃税收、产能限制、租赁等监管方式,主要是希望通过国有化油气资产,让国营油气公司拥有自主监管权力,在负责监管油气业的生产活动之际,同时与主要油气公司紧密合作,从而善用外资资本和专业知识来推动国内油气业发展。
在一切准备就绪下,国油在1974年8月17日正式跃上大马历史舞台,开始展开其堪称“典范”的企业发展旅程。
1970年代:奠定基础
从产能共享到勘探生产
在成立之初,国油首要任务就是在取得油气资产法定权后,如何与私人企业共处,因此这样成立不久的国家油气公司开始与掌控婆罗洲和半岛油气资产的蚬壳石油和埃索(Esso)重洽租赁协议,并以产能共享协议的方式取而代之。
首份产能共享协议在1976年开始生效,在扣除联邦和州政府的石油税和回收成本后,国油和外国油气公司将以70:30比例进行分账,让大马在当年立即转身成为净石油出口国,但出口量仍处于低位,未达到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的资格。
国油初时主要担当监督外资伙伴石油开采的工作,并未直接参与石油生产活动,但这一切随着国油勘探(Petronas Carigali)在1978年成立宣告打破,同时国油在接下来10年也开始拓展国内业务,一边专注于上游业务,一边开始从事下游业务。
奖学金制度培养人才
此外,国油也意识到“人才”对这家急欲在短期内腾飞的油气公司重要性,因此该公司自1975年开始推介奖学金制度,以鼓励大马人才在科学、科技和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同时也提供适当的培训工作和成立石油培训中心来加速油气业的人才培育。
在短短10年内,国油已成立超过7家子公司,涵盖上游、石油提炼、国内行销、天然气加工与销售,以及国际贸易等业务,并开始享受崛起为综合石油公司的好处。
1980年代:天然气时代
PGU“东气西调”
国油在1978年与三菱(Mitsubishi)和蚬壳石油联营在民都鲁兴建液化天然气(LNG)工厂,随着该厂在1983年投入运作,不仅为砂州岸外天然气田带来增值效益,同时也将大马推向7大天然气生产国行列。
在这一年,国油也成立国油气体(PETGAS,6033,主板工业产品组)来负责半岛天然气应用计划(PGU)的天然气业务运作。通过PGU的“东气西调”策略,将国油位于东海岸的天然气厂天然气透过泛半岛天然气输送管道系统送至西海岸的电力、制造业和商业等客户,将我国工业燃料从石油逐步转向更清洁和更有效率的天然气。
在PGU的帮助下,国油天然气原料获得更好的运用,国油也开始展开追赶欧洲和美国以天然气为基础的石油化学工业脚步。首先,国油通过联营方式在吉利地(Kertih)发展乙烯(Ethylene)为主的综合石化中心,并在1993年公布的石化大蓝图下,再于彭亨格宾(Gebeng)设立丙烯(Propylene)综合石化中心。
为了向公路使用者传递更清洁和环保的替代能源,国油也在1986年推介车用液化天然气(NGV)。
目前,国油通过国油贸易(PETDAG,5681,主板贸服组)在全国营运120个天然气添油设施。
1990年代:国际化时代
走出“舒适区”进军海外
经过20年的奋斗后,国油已从1974年仅有20位员工的小公司,崛起成为拥有数万员工的大型油气公司,更在1991年首度跻身财富(Fortune)500强行列,为国油迈向国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迈入1990年代,国油已不满足于政府给予的“先天”优势,加上国内石油供应减少,国油管理层开始靠着后天努力积极进军海外市场。在1995年,国油推介名为“首选的跨国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目标,开始走出“舒适区”(Comfort zone),与全球油气诸强一决高下。
与伊朗协议开采Sirri油田
首先,国油将越南视为迈向国际的首个跳板,接着将目光放向非洲。国油在1996年收购南非最大汽油零售商Engen石油公司30%股权,并在1997年与南苏丹大型石油公司——大尼罗河石油经营公司(Greater Nile Petroleum)在上游业务进行合作,接着国油在1998和1999年先后与伊朗政府签下5份产量共享协议,开始在该国的Sirri油田开采石油。
亚洲金融风暴并未减缓国油扩展脚步,国油在1997年于关丹兴建3座石化工厂,同时在吉利地设立乙酸设施。同时,国油也在同年与中国首次展开液化石油气(LPG)联营计划,并通过收购国际船务(MISC,3816,主板贸服组)29.3%股权,将业务触角延伸至船务领域。随后,国油在1998年将旗下油船臂膀与国际船务整合,进而提高国油在后者持股至62%。
2000年代:综合化延伸时代
名列油气业“新七姐妹”
在迈入千禧年后,国油迈向国际的脚步日趋加快,在新世纪开始的首10年,国油不断在世界地图插上旗帜,先后进军巴基斯坦、英国、摩洛哥、莫桑比克、埃及、阿曼、千里达及托巴哥共和国、中国和印度等市场,国际业务也顺势成为集团最大的营收来源。
国油国际业务营收在2008年首度超越国内业务,成为集团最大营收贡献来源。国油2009年财报显示,国际业务营业额首度突破1000亿令吉大关,达到1113亿令吉,占集团总营业额比重的42.1%,相比之下,国内业务贡献仅为547亿令吉或总营业额比重的20.7%。
随着国际业务大放光彩,国油已从昔日的小型国企崛起成为全球最赚钱的油气公司之一,连续多年雄居财富500大最赚钱公司的前20大位置。更令人骄傲的是,《金融时报》在2007年以公司规模、产能和油气蕴藏量等指标,将国油与沙地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Aramco)、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中国石油公司(CNPC)、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并列为“新七姐妹”(New Seven Sisters)。
深化油气领域影响力
不过,国油在扩大国际业务版图之际,也不断将业务向下延伸,通过并购涉足润滑油等增值产业,以深化自己在油气领域的影响力。其中,最重要的投资莫过于人力资源培育,国油在1997年成立科技大学后,经过7年时间的建设,终于在2004年完成大学园区建设工程,开始广招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才。
国油科技大学网站资料显示,自成立以来,该大学已培育逾1万4000名毕业生,现在学的基础课程、学士和硕士学生达到8400名,来自全球66个国家。
2010年代:回归本土时代
海外投资受挫
不过,国油在千禧年初期大举扩充海外取得辉煌成就后,在2010年代开始为过度曝险国际市场付出代价,特别是国际油价在经历7、8年高位后于2014年下半年开始“断崖式下降”,从每桶100多美元,跌至如今每桶约50美元水平,更是让国油海外投资计划屡屡碰钉。
其中,国油雄心勃勃的加拿大液化天然气发展计划最叫人难忘,主要是这项工程在5年时间内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成功通过加拿大政府和环境评估等难关,但却抵不过最现实的低迷油价,最终在2017年宣告流产。
业务策略大U转
国际油价短期难见曙光,加上10年内管理层三度更替,更使国油业务策略出现大U转,开始从海外转向国内。国油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员丹斯里哈山马力肯在任时积极部署海外战略,希望通过参与更多海外工程和油田来拉长石油资源开采期限。
不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际油价大跌,因此随后掌权的拿督三苏阿兹哈开始对国油业务进行重组和调整,将业务分为上游、天然气和下游。他认为,国油过去太追求“规模”,花费高昂,同时也面对很多不必要的风险,因此决定将业务重心移回国内。
在三苏阿兹哈时代,他启动了总值数百亿令吉的边佳兰油气综合中心和北马来盆地油气综合发展计划,而后来接任的拿督旺祖基菲里也延续前朝的“本地优先”战略,更专注于本地业务,因为过去太专注重海外勘探,而忽略了国内油田的发展潜能。
与此同时,国际油价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跌跌不休,重挫国油财务表现,更在2015年第四季录得5年来首次季度亏损,迫使这家国企下砍未来资本开销预算,但为确保国内大型油气项目顺利落实,国油开始向其他国际同侪释出橄榄枝,并成功在2017年初引进沙地阿美作为边佳兰油气综合中心的投资者。

国油1974至2017年大事纪

1970年代:石油时代
1974年:国油成立
1975年:国油出口首桶原油
1976年:国油与蚬壳石油和埃索签署生产共享协议
1978年:负责勘探和生产的国油勘探宣告成立
1980年代:天然气时代
1980年:成立东盟民都鲁肥料厂,正式迈入石油化工领域
1981年:首家国油油站于敦依斯迈花园开业
1982年:国油勘探成功在登嘉楼岸外发现杜郎油田
1983年:从民都鲁开始向日本供应液化天然气
1984年:半岛天然气应用计划首期投运
1988年:国油勘探与埃索生产大马有限公司签署杜郎油田开发的规格协议
1990年代:国际化时代
1990年:初次进军海外市场,参与缅甸石油勘探与生产活动
1991年:进军越南市场
1993年:与美孚签署首个深洋生产共享协议
1994年:国油贸易于马股上市、首个国际油田--越南大熊油田投产、首个海外油站于柬埔寨开业
1995年:国油气体于马股上市、国油开始赞助红牛索伯-国油一级方程式车队
1996年:收购南非Engen石油30%股权
1997年:总部迁移至国油双峰塔、收购国际船务29.3%股权
1998年:伊朗Sirri油田首产、推介Enviro2000-天然气驱动德士
1999年:苏丹油田开始产油和出口
2000年代:拓展国际化和综合化时代
2000年:进入巴基斯坦进行油气勘探
2001年:国油化学位于彭亨格宾的世界级综合化学中心投产
2002年:印尼West Natura气田产出第一桶气、在土库曼发现油气蕴藏、进军摩洛哥和莫桑比克市场
2003年:获得衣索比亚油田勘探权、进军埃及油气业、签署于威尔斯发展液化天然气终站意向书、民都鲁液化天然气中心投产
2004年:国油科技大学园区开幕、收购Dragon液化天然气工程30%股权,以及50%产权
2005年:收购英国能源之星公司(Star Energy)19%股权、收购英国最大天然气与电力供应公司Centrica公司4%股权、在印尼开设首家油站
2006年:参与阿曼与千里达及托巴哥共和国液化天然气业务、以11亿美元收购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罗斯文聂夫股权、因税务问题遭乍得政府驱逐、与中海油签署协议为上海终站供应液化天然气
2007年:以4亿1800万美元收购茅利塔尼亚油气资产、投资2500亿卢比在印度设油站、以10亿欧元收购意大利润滑油生产商FL Selenia所有股权
2008年:以25亿美元收购澳洲石油公司Santos液化天然气计划40%股权、获莫桑比克勘探合约
2009年:拟投资27亿美元兴建乌兹别克气体液化工程、与埃克森美孚投资21亿美元联合发展7油田、以6亿6000万美元收购优化集团、与蚬壳石油标获伊拉克马农油田开发合约
2010年代:回归本土时代
2010年:国油化学和海事重工于马股上市、以3亿6300万美元收购英国石油在大马的聚乙烯业务、脱售古巴项目30%股权
2011年:以21亿美元脱售凯恩能源印度14.9%股权、投资600亿令吉设立边佳兰油气综合中心、收购GMR能源新加坡30%股权
2012年:与蚬壳签强化采油协议、马六甲再气化工厂投运、启动北马来盆地油气综合发展计划、以55亿加元收购加拿大前进能源
2013年:大马、印尼和澳洲的3大上游投资发现新的天然气田、私有化国际船务失败
2014年:与台湾中油公司签署6年的液化天然气合约、耗资22亿5千万美元收购Shah Deniz油田15%股权
2015年:以22亿5000万美元收购阿塞拜疆油气资产、录得5年来首次季度亏损,下砍全年资本开销预算
2016年:油价猛挫放眼未来4年进一步削减500亿令吉开销、首个浮动液化天然气设施投入运作、配合油盟减产措施,从2017年1月起自愿减产2万桶原油
2017年:与沙地阿美签署高达70亿美元的边佳兰综合炼油中心合作项目股权收购合约、以5亿美元脱售民都鲁液化天然气第九有限公司(Pl9SB)10%股权、取消总值360亿美元的加拿大液化天然气工程。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财经‧财经专题‧文:洪建文‧2017.09.25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685379



勘测国油命脉(五之三):新石油危机未转晴.国油难返高峰

在油市长期阴霾气候下,国油可能因长期缺乏日照,而日趋衰弱,并对未来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将在本期一一探讨新石油危机与之前多次危机有何不同。
(图:马新社)
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催生了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而随后几次爆发的石油危机,未击垮这家国营油气公司,反而越发茁壮,并崛起成为全球管理最好的油气公司之一。
不过,新石油危机自2014年杪爆发,至今仍未浮现转晴迹象,在油市长期阴霾气候下,国油可能因长期缺乏日照,而日趋衰弱,并对未来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将在本期一一探讨新石油危机与之前多次危机有何不同。
过去2年半,石油与天然气领域面对199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跌势,若历史真的不断重复,油价挥别低迷后,自然会迎来新涨潮。
不过,这次油市复苏时间却可能旷日持久,而油价也可能难重返百元水平,国油等大型石油公司欲重返昔日高峰更是困难重重。
英国石油(BP)首席经济学家戴尔(Spencer Dale)制作了一张图表,整个图表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突显了一个关键点,即产能过剩将是势阻断油价上涨之路的关键。
油价难重返100美元关口
国际油价在2011至2014年受“阿拉伯之春“的供应中断影响,一直处于每桶100至110美元之间的高位,但这并非市场自然走向的“定锚点”,受到产能过剩的牵制,未来油价即使反弹,恐怕也不会再重返百元关口。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也了解到油市供需失衡的严重性,今年内已两度延长减产决议,但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报告却显示,油盟现有产量为每日3280万桶,比减产目标为高,意味着若供应未进一步减少,明年油市仍难达到供需平衡。
专家:减产决议需延长至2018
石油专家认为,若油盟想要油市趋向平衡,减产决议需进一步延长至2018年。
“如果油盟希望每桶油价企稳于50美元,甚至上探60美元,油盟可能需要减少供应长达数年。”
3大挑战冲击深远
戴尔和IEA都戳中了油市中长期的痛点之一,但却只将问题归咎于供应面,却忽略了石油需求面正面对的诸多挑战,未能将油气业现有困境清楚展现在世人眼前。因此,《星洲财经》特意整理出3大因素,仔细说明为何本次石油危机与之前危机不同之处,以及为何此次危机可能对油气业,乃至国油带来更大伤害的原因。
1.危机肇因截然不同
首先,过去几次石油危机的发生都与地缘政治因素有关。1973年、1978年和1990年爆发的3次石油危机,均与中东主要石油生产国供应受政治因素干扰有关。因此,在石油供应短缺,但需求却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国际石油价格节节攀高,最终对全球经济带来沉重的负面冲击。
供过于求更棘手
过往几次石油危机,肇因都是石油奇货可居,让油气公司都在石油危机中大赚特赚,纵然石油价格在供应增加后趋向正常化,但却未对油气公司带来重大创伤。
相比之下,这次的石油危机却与别不同,出事的虽还是供应面,但这次却不再是石油短缺,而是供过于求,问题也变得更为棘手。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石油价格通过市场供应和需求面决定,当供应不足时,产品价格自然飙升,生产商为追求获利“最大化”,自然会大大提升产能,在供应大量涌现的情况下,价格自然就会降下去,危机也就解除了。
不过,供过于求的情况就更为复杂。没错,石油价格因供应过剩而走跌,从理论来讲,石油生产国只要通过减产即可拉高价格,而这正是以沙地阿拉伯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这一年来不断坚守的政策,但为何油价在短暂反弹至每桶50美元以上水平后,已无力进一步反攻呢?
页岩油来势汹汹
油盟减产或为他人作嫁衣
从理论上来说,减产确实有助油市达到平衡,但现实环境却未必行得通,因为页岩油来势汹汹下,油盟减产可能反为他人作嫁衣,结果价格托不上去,让产油国得不偿失。
报道指出,油盟和非油盟成员国积极履行减产承诺之际,美国石油产量在过去10个月当中,有9个月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来自主要页岩油业者的石油产量更可能达到纪录新高,而按此速度增长,美国能源资讯署(EIA)预测2018年美国原油平均产量将达到每日990万桶,超越1970年每日960万桶纪录,势必让油盟为支撑油价所实行的减产努力成为泡影。
更重要的是,石油为许多产油国的主要经济来源,以沙地阿拉伯为例,石油收入贡献该国财政的90%,但随着百元油价不复见,当地政府只好缩衣节食,通过削减社会福利或延宕基础建设工程来帮助达到财政平衡。沙地政府2016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2.6%,若今年油价介于每桶43至50美元,其财赤水平可能降至7.7%。
在油价低迷,以及页岩油大军来势汹汹的情况下,产油国只能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来填补财政缺口,结果出现需求面拉不上来,供应面却降不下来的两难情况,石油价格短期内恐难摆脱剧烈震荡的窘境。

2.环保意识抬头
石油工业在几十年飞速增长后,对环境的副作用也陆续浮现,气候异常、大气污染等问题使得近年来全球环保意识日趋抬头,节能减碳更是成为各国最重大的议题,而2015年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巴黎气候协议》的签定,更是将环保声浪推至最高分贝。
根据《巴黎气候协议》,195个缔约国及欧盟承诺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摄氏2度以内,并戮力将暖化幅度控制到摄氏1.5度,而要达到如此严谨的节能减碳目标,各国政府势必需减少对重大污染源——石油的依赖,对现陷入严峻挑战的油气领域更是雪上加霜。
未来23年
石油需求量料减20%
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IPCC)资料显示,全球现排放的温室气体中,石油燃料占其中的60%,所以要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的减排目标,减少石油的碳排放将是重点所在。
在过去2年,石油需求增速放缓,就已经对市场供需面带来重大干扰,进而形成现仍未解套的油价暴跌情况,若全球各国真按表操课,届时对石油需求面的冲击可能更大。
国际能源署(IEA)曾针对《巴黎气候协议》进行450预测模型,以探测要实现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低于2℃的目标,全球各国需要减少多少石油消耗。根据IEA沙盘推演结果,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峰值将在2020年到来,而在2040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将从2016年的每日9660万桶减至7400万桶,意少超过五分之一。
再生能源投资热潮
扼杀油气业增长
除减少石油消耗外,全球再生能源投资热潮也正扼杀油气业增长。21世纪再生能源政策网(REN21)发布的《2017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GSR)显示,自2011年以来,全球每年新增发电能力中几乎超过一半都来自于可再生能源,而2016年比例更达到创纪录的62%。
报告指出,全球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燃料容量新增投资约等于化石能源投资的2倍,而彭博社新能源金融部认为,再生能源投资趋势只会越演越热,全球对再生能源项目投资(不包括水电项目)有望从2010年的1950亿美元的翻倍至2020年的3950亿美元,并在2030年达到4600亿美元。
再生能源成本降
削弱石油竞争力
此外,再生能源成本下降也正削弱石油在能源领域的竞争力。《2017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指出,丹麦、埃及、印度、墨西哥、秘鲁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最新交易结果显示,再生能源电力成本已降至每度电0.05美元甚至更低,较同一国化石能源发电和核电的等效成本更为低廉。
同时,全球各国逐步取消化石能源补贴,并加强再生能源补贴将进一步降低投资新兴能源的门槛,大大提高投资者对再生能源的信心和兴趣,这都对未来石油需求,甚至是油价带来负面冲击。
3.科技发展一日千里
科技创新浪潮已先后颠覆了通讯、制造等传统领域,下一个将被科技浪潮吞噬的领域将是油气业。从科技创新对油气业的冲击来看,我们可从供应和需求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供应面。众所周知,本次石油危机的发生,主要是传统石油大国希望通过压低油价扼杀崛起的页岩油势力,只是没想到最后伤敌不成,最后却伤了自己。
页岩油进入新产量增长阶段
美国页岩油气领域一开始确实因低迷油价大受重伤,但经过与传统石油大国一番厮杀后,领域成功汰弱留强,加上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日趋降低,开采成本已从每桶80美元下降至50美元或以下,带动领域进入一个新产量增长阶段。
随着页岩油开采成本下降,以及大量涌入市场,石油供需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更一度拖累国际油价跌至每桶20美元低位,迫使油盟在今年两度宣布减产来烘托油价,可减产决定却也为页岩油创造提高影响力的机会,这绝对是传统石油大国始料未及的结果。
至于需求面,再生能源崛起已逐步蚕食石油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地位。我们已经谈过环保意识抬头对传统石油业带来的巨大挑战,现要谈论的是,新科技的诞生如何引领全球消费趋势从传统的石油消耗转向新兴能源。
太阳能电动车快速成长冲击大
数据显示,电力及公路运输约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一半,而太阳能及电动车快速成长正对石油需求造成重大冲击。伦敦经济学院葛兰姆研究所(Grantham)与碳追踪组织CarbonTracker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50年时太阳能电力将占全球发电量的29%,燃煤电厂将逐渐被淘汰,同时电动车将占车辆销售的三分之二以上,每天可取代2500万桶的石油需求量。
目前,电动车与充电式油电混合车只占全球车市的0.1%,加上车价也比汽油车高,电动车和油电混合车仍相对小众,但随着电动车龙头特斯拉(Tesla)面向大众市场的Model3开始出货,加上富豪汽车(Volvo)等传统车商开始为电动车背书,未来电动车可能大行其道,并应证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下一次油价崩跌危机的观点。
国际投资大行高盛(Goldman Sachs)报告显示,受到汽车燃油效率提高、电动车行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低迷以及高油价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石油需求最快可能在2024年就会到达高峰。
报告预估,全球的电动车市场将从2016年的200万辆,爆发增长至2030年的8300万辆,而全球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将从2011至2016年期间的1.6%,降至2017至2022年的1.2%,并在2025年和2030年降至0.7%和0.4%。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财经 ‧文:洪建文‧2017.09.26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685709/



勘测国油命脉(五之四):再生能源革命.国油转型自保

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的重要性不容质疑,但其赖以维生的石油与天然气正掀起前所未见的风暴,现有商业模式能否长存令人担忧。更重要的是,环保意识抬头,全球各国开始祭出“电动车”至上的长期发展政策,这无疑对油气业带来更严峻的挑战。再生能源崛起是否会革了国油的命?国油该如何自保?我们不妨看看其他油气巨头如何为自己未来布局,并从中取得灵感。

国际油价自2014年8月起猛挫,布兰特原油价格从8月初的每桶110美元大幅下滑至次年1月的每桶55美元,已对石油公司带来重创,其中英国石油(BP)、雪佛龙、蚬壳石油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4大石油巨头营运盈利(EBITDA)在4年内(2013至2016年)跌幅介于28.7至66.2%,财富显著缩水。
4大石油巨头财富大缩水
国油净利自高峰猛挫64%
国油净利也犹如溜滑梯般,从2013年高峰的656亿令吉猛挫64.18%至2016年的235亿令吉,连带使上缴政府的税捐额也大降46.73%,从734亿令吉减至369亿令吉。
新石油风暴的成形,已严重打击传统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就连油气业影响力最大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也承认石油需求可能在15年内达到顶峰,显然更清洁和环保的新汽车加速普及,以及全球各国更积极的环保目标,可能终结持续百年的石油消费增长。
不过,这场风暴距离平息之日还尚早,近年来,最重视环保议题的欧洲国家开始纷纷提出禁用燃油车时间表,而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也传有意跟进,这无意对石油公司带来更大的打击。
在如此严峻的营运环境下,国油以油气为本的营运模式能否确保这家国企可千秋万代的繁衍下去,叫人格外关心,因以国油现庞大的规模来看,这根本是一家大到不能倒的公司,否则我国经济可能陷入衰败。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坦言,我国不能没有国油,但也相信凭藉国油良好的管理能力,国油不会有出现关门的风险。
国油或需转向下游业务
“国油收入与油价息息相关,但我相信未来国油核心业务仍将会以油气为主,不大可能出现显著的多元化动作。不过,国油管理层都是非常专业的,我相信他们已观察到市场的转变,未来可能未雨绸缪,对业务模式进行挑战。”
他认为,国油现仍有丰富的国内油气资产作为后盾,前景仍不叫人担心,但若国人毫无节制,石油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一旦我国成为净石油进口国,问题将非常严重。
“国油可能需从上游转向专注于研发等下游业务,以提高燃料效率来解决国内石油问题,甚至是多元化业务至核能、再生能源等其他领域。”

石油巨头转战再生能源
其实,国际油价长期低迷,加上环保意识抬头,已让许多石油巨头从百元油价的美梦中彻底清醒,纷纷开始为公司未来10年、20年乃至50年的前途探路,其中再生能源正是群雄最看好的后石油时代“金鹅”。
未来10年逾20%投资
将投放风力太阳能能源
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再生能源是下一个大事物》报告显示,全球风电和太阳能能源供应量仅为油气的4%,但预测未来再生能源需求将比石油增长更为迅速,其中风电和太阳能需求将分别增长6%和11%,远超石油的0.5%。
除需求增长外,再生能源的投资成本不断下降,加上回酬率的不断提升,伍德麦肯兹预测在2035年每年风电和太阳能带来的收益将达到油气收益的8.33%,也为财雄势大的石油巨头扫除跨足再生能源投资的障碍。
伍德麦肯兹认为,未来10年大型油气公司逾20%投资将投放在风力和太阳能能源,并预测石油巨头们在2035年需在风力和太阳能领域投资逾3500亿美元(约1.466兆令吉),才能取得现有油气市场的12%市占率。
因此,在此消彼涨的情况下,各大石油公司开始抱持着既然打不过,不如就加入的策略,开始将目光瞄向革命者——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
●沙地阿美
全球最大油气公司——沙地阿美据传有意向再生能源公司投资50亿美元,以作为其多元化业务的部份策略。
传拟投资再生能源公司50亿美元
该公司计划在2023年通过太阳能、风能和核能发电10GW(十亿瓦)电力,并转型成为多元能源公司,主要是沙地阿拉伯政府放眼成为全球再生能源龙头,拟在2030年将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提高至30%。
●英国石油公司
BP在1981年开始投资太阳能,并在2001年对品牌进行重塑,喊出“不只是石油(Beyond Petroleum)”的新口号,但在发生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漏油事件之后,BP在2001年出售旗下全部太阳能资产,默默退出再生能源领域。
重返再生能源战场
不过,今年年初,BP计划对美国德克萨斯和堪萨斯州14个风场共计200个风机设备进行升级,合计装机约400MW,再次重返再生能源战场。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在欧洲控股参与了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同时致力于推动浮式风机的技术研发。数据显示,Statoil在欧洲参与的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含计划及在建)合计超过5.9GW。
●道达尔(Total)
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力求通过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电力贸易平衡收入来源,规避因高度波动的石油价格带来的风险。除2011年出巨资13.8亿美元控股美国矽片、组件制造商SunPower外,该公司也传在去年5月出资11亿美元收购法国电池制造商Saft。
●蚬壳石油
蚬壳石油在2009年因再生能源表现逊色,在2009年年暂停了对风电、太阳能和水电项目投资,但在挥别再生能源领域4年后,该公司发布报告称太阳能光伏将可能成为本世纪末的主要能源类型,并在今年7月宣布拟每年向再生能源业务投资10亿美元,以应对再生能源和电动车趋势冲击。
●埃克森美孚
埃克森美孚曾表示对再生能源毫无兴趣,并一度公开拒绝承认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但却在去年5月宣布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计划,并拟建设碳捕捉与封存设施,削减来自电力装置的温室气体排放。
成功个案:丹能转攻“风电”
传统石油公司转型成再生能源的概念似乎仍非常不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丹麦最大能源集团——丹能集团(Dong Energy)就是最好的例子。
从中文名字来看,丹能集团看似与石油扯不上边,但其英文全名为“Danish Oil and Natural Gas”(丹麦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已说明其石油起家的传奇故事。
创立于1972年的丹能,原是丹麦国营企业,靠石油、天然气与燃煤发电起家,2006年在丹麦政府主导下,丹能陆续整并丹麦其他5家发电、配电公司后,其中部份公司更自1857年就涉足油气领域。
但是,欧洲自2005年开始刮起再生能源旋风,丹能集团整合后,新经营团队开始落实转型计划从“黑电”转向“绿电”,并决定全力发展风力发电,以在这场能源转型大战中抢占先机。
风电资产占集团总收入31%
丹能集团在初期就定未来新能源占总电力比重85%的目标,这在当时仍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市场,似乎是要遥不可及的目标,但现风电资产已占集团总收入31%,更占总资产逾51%,已突显出集团转型再生能源领域有成。
目前,丹能集团仍在北海拥有油气平台,并占集团2015年营业额的18%比重,但集团在数年前决定抛弃传统石油业务,将业务重心转向再生能源,更在今年宣布拟脱售油气资产而将75%的资金投入在风电领域。
凭藉着坚持的转型决心,丹能集团自1991年建设第一座风场以来,持续致力将传统能源系统转换为具永续性的可再生能源,现已崛起成为全球最大岸外风电公司,现占全球发电量的26%。
丹能集团首席执行员亨利克鲍尔森表示,再生能源科技现已处于重大拐点,新能源科技的成本已降至可建设未来绿色能源系统的程度,即具备成本和消费竞争力的情况。
转不转型市场各有说辞
看到了丹能集团成功转型的例子,我们不禁好奇这可否成为国油等大型油气公司的借镜,毕竟随着“百元”
油价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现占政府总收入近五分之一的油气业,根本无法成为政府长期的饭票。
大马石油产量缓步跌
Petro Strategies数据显示,国油旗下石油与天然气储备为全球第28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已告别石油生产高峰期,我国石油产量在2003年达到历史高位后,总体产量已缓步下跌。
以锥形下跌的程度来看,我国未来产量只会越来越少。因此,我国的收入基础需要立即进行调整,否则政府财政将在2028年达到关键阶段,2050年石油储藏量消耗殆尽。天然气储藏量虽比石油为多,产能将在2020年达到颠峰,但2040年也将步入关键期。
虽然有丹能集团的成功例子可供国油借鉴,但市场却对可行性发出正反两种声音。丹麦日德兰银行分析员汤申对大型油气公司能否仿效丹能集团模式持怀疑态度,主要是丹能集团幕后有持股达到50.1%的丹麦政府作为靠山。
未来10年仍有作为
油气公司转型待观望
“在环保议题升温的政治压力下,丹能集团只能选择转型再生能源。这就好比进赌场,你为了赢钱,只好在每个数字都下注,但这却能抵御油价下滑的冲击,同时在政府扶持下扩展风电业务。”
他说,丹能集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多元概念转向专注再生能源的道路。
与丹能集团立场不同的也大有人在,分析员认为,石油与天然气短期内都不会退下历史舞台,因此油气公司不妨采取观望态度。
“我们的评估是未来10年油气市场依然大有商机。”
他认为,巴黎协议后确实可能影响石油公司未来经商模式,但短期内可能不会对资本配置带来显著影响。
“很多人都说油气公司应跨足再生能源,但对股东来说,专注在行的事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如果石油公司能以较竞争对手更低成本,更环保和低排放的科技生产石油,那么油气公司的生存已经无忧,转型已变得不那么急迫。”
他说,许多油气公司在过去都尝试涉足再生能源市场,但往往都无功而返,何不专注本业就好。
经济学家指出,虽然石油公司现未有营运再生能源的架构、弹性和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随着油价下跌而消亡,一旦全球石油消耗巅峰已过,石油公司的末日到来,他们就会进行战略调整。
“这时,他们就会开始收购太阳能制造商和开发商,因为对资产负债表实力坚挺的油气公司来说,仍未成熟的再生能源仍潜存太多不确定性。”
他认为,纵然石油公司看到能源革命的到来,但当前太阳能等新兴能源仍未有明确的获利模式,更别说“明显”的增长机会。
“因此,就算大型油气公司开始严肃投资再生能源,但他们却可能不会成为类似今日的能源巨头,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为进军快速增长的再生能源而存在的。”
但另一名分析员则持反对意见,称再生能源市场投资环境已大不相同,油气公司不愿意投资再生能源,主要是他们正在进行一场豪赌,下注新兴能源科技不会进步到革了核心业务的命。
“很多油气公司过去会失败,一部份是他们不相信再生能源潜能,因此他们并没有引进正确的技术。此外,再生能源过去仰赖政府大量津贴,使得盈利能力叫人存疑,但现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都有利可图。”
他指出,在低油价时期,传统石油工程成本和风险已显得比再生能源来得高,一旦油气公司站错边,他们将是大输家,因为再生能源强势崛起将对他们带来重创,而伤害也可能比预期来得更早。
“因此,油气公司应开始进行转型,否则可能在10年内面对痛苦的消亡过程。”
先行者将具备竞争优势
伍德麦肯兹说,先行者将具备竞争优势,对于那些迟迟未拥戴新能源的业者来说,未来表现仍需仰赖低成本的油气供应,但若再生能源快速渗透,加上入市门槛提高,这将使他们面对结构性竞争劣势。
“目前,资产价格相对便宜,正是多元化的好时机。不过,石油公司也可能正在观望谁将跨出第一步,才决定是否跟随。”
Katusa研究数据显示,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市占率迅速飙升,从1990年的1%涨至2015年15%,主要归功于太阳能和风力成本在过去10年显著下降,甚至发电成本有比化石燃料更低的趋势。
报告指出,石油巨头在过往对再生能源敬而远之,主要是这将扼杀化石燃料业务,但现在他们必须接受现实,否则将被发展洪流吞噬。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财经 ‧ 文:洪建文‧2017.09.27
http://sinchew.com.my/node/1686145




勘测国油命脉(完结篇):“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改革”.国油走向新能源时代

到底国油如何重新定义能源?本期我们诚邀国油总裁兼首席执行员丹斯里旺朱基菲里来说明。
旺朱基菲里:国油仍在鉴定合适,以及有利可图的新兴能源价值链环节。(图:星洲日报)
想像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靠着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我们将沉甸甸的金属打造成入水能浮的大船、翱翔云海的飞机,甚至是钻研出如何开采沉淀在海底数千公尺的石油技术,将石油打造成影响世代的能源之王。
但是,自古以来盛极必衰,石油在统治能源市场近一个世纪后,带来重度污染和环保问题,使得新兴能源等反抗势力迅速崛起,步步向权力之椅逼近,让凭着石油起家的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也不得不开始反思和重新定义能源(Reimagining Energy)的重要性。到底国油如何重新定义能源?本期我们诚邀国油总裁兼首席执行员丹斯里旺朱基菲里来说明。
在国油双峰塔42楼的石油俱乐部,鸟瞰整个首都的繁华,阳光撒在建筑外墙的铝合金建材上闪闪发亮,眼前所见的美好与饱受国际油价萎靡所苦的国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旺朱基菲里在最困难的时候,接过这家财富500大企业首席执行员,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这家42年历史的国企内藏的问题清理干净,并注入新颖的文化和理念,引领集团走向新能源时代。
评估可行方案
在这场为时1小时的访谈中,旺朱基菲里不断强调良好资产组合的重要性,而新能源显然也是其完善资产组合的一部份。
“我们需要为国油的长期打算做好准备,但集团仍在鉴定合适,以及有利可图的新兴能源价值链环节。”
他坦言新能源将带来长期投资的机会,但集团不会因其他能源巨头积极投资就贸然行动,唯有在经过完善的评估和机会鉴定后,才会深入探讨,甚至是收购其他模式的再生能源作为投资。
“我们仍在评估,直到我们认为这是可行的方案为止,否则我们不会理会外界的杂音。”
格宾太阳能发电厂投运
根据国油《2016年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ility Report),国油现已开始在再生能源试水温,其位于关丹格宾(Gebeng)的太阳能独立发电厂(IPP)已在2013年投入营运,所生产的电力将销售和衔接国家电网。
该座以光伏(Photovoltaic)技术为基础的发电厂年发电量达到12瓦时(GWH),足以满足4500户家庭需求,并可每年削减8000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除关丹太阳能发电厂外,国油也在城中城阳光广场(KLCC)、南北大道Solaris Putra和新街场大道(BESRAYA)Solaris Serdang油站设立太阳能PV示范工程。
未来20年
油气仍是核心业务
尽管国油未来可能拥抱再生能源,但旺朱基菲里认为,在未来的20年(2037年),油气仍是国油的核心业务所在。
“从全球能源组合来看,油气仍将占总比重的55%,再生能源比重为18%。”
“转型未达终点”
虽然国际油价在今年回稳至每桶50美元以上水平,但油市是否已经走出低谷仍不得而知,因此旺朱基菲里认为国油的转型计划还远未到终点。
“当油价大跌时,我最先想到的是这对国油财务的冲击,但著名物理学家玛莉居礼(Marie Curie)说过‘生活中没什么可怕的事,只有需要被了解的事。现在理当多一分了解,才能少一分担心害怕’,因此我们没有时间恐惧,必须去了解肇因,并找出应对之策。
他说,2014年油价从高峰急坠,叫整个领域措手不及,毕竟整个领域都沉醉在百元油价的欢愉之中,但国油非常的幸运,能及时解决所有意外冲击,但这更多是靠着“直觉”(Gut Feeling)式的策略应对。”
逆境求存
需彻底调整思维行为
他补充,集团正面对油价长期低迷的窘境,国油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宜之计,需要对思维和行为作出根本性调整,以确保集团不只是能在此次逆境中生存,同时确保国油未来业务的可持续性。
因此,国油在2015年推介了“仙人掌工程”(Project CACTUS),一个即可解决当前紧急问题,同时又能满足中长期发展需求的方案。
打造更好资产组合
旺朱基菲里认为,虽然当前逆境叫人措手不及,但自己将之视为“拨云见日”的考验,是国油的一大机遇,而如何解套将使得集团变得更为强壮,更具营运效率,并通过更好的资产组合迎向未来增长。
“我认为集团现表现良好,我将之归功于员工、领域伙伴,以及所有前任领导。所有前任领导在掌舵时都孜孜不倦发扬光大我们完成国家‘信托’管理者的精神,良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以履行我们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他说:“这不是简单的旅程,但我们的财务表现已清楚说明了成果。就算市况严峻,国油的获利纪录仍在延续,信贷评级也获得保持。”
在油气和相关产品价格回扬,以及转型计划奏效,国油截至2017年6月30日第二季净利强增320%至70亿5500万令吉,拉高上半年净利171%至173亿5100万令吉,而穆迪(Moody\'s)、标准普尔(S&P)和惠誉(Fitch)分别维持国油A1、A-和A-信贷投资评级不变。
明年油价展望“温和”乐观
展望未来,旺朱基菲里对2018年油价前景“温和”乐观,但国油将延续现有计划,以确保在任何油价的情况下,国油都能取得盈利。
“这就是我们的商业模式,但若油价持续下滑,我们可能采取其他的动作。”
他认为,国油需要建立起良好的资产组合,集团在脱售阿尔吉利亚、喀麦隆等海外资产后,不排除撤离部份市场,但拒绝透露进一步详情。
“如果相关资产无法在长期内带来良好的回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但他补充,国油并不会一昧缩减规模,也将放眼能为集团带来可持续性收入的市场。
“我相信地缘集中,而非分散管理。我相信东盟、加拿大、墨西哥湾等区域,这是我们想要进一步强化的地区。因此这是非常弹性的策略,最终目的是打造出良好的资产组合。”
探讨加拿大其他选项
与此同时,国油虽在今年7月因商业考量取消加拿大西部的360亿美元(约1213亿令吉)的液化天然气计划,但旺朱基菲里指出,集团现为相关活动探讨其他选项,没有撤离加国市场的打算。
“我们在加拿大拥有庞大的储备,加国是继大马后,国油第二大天然气资产储备国,我们会在加国长期发展。”
仙人掌工程6大变革重点
1.强化管理和创造现金
在新石油危机爆发时,国油立即成立许多工作小组,范围涵盖总部、工厂和钻油台等,冀望通过强化工厂和平台效率来达到最佳的成本效益。
削减资本开销省逾70亿
此外,国油也成立盈亏系统,以鉴定各环节的营运效果,让各方实际了解营运情况,并拟定策略来应对。数据显示,自推介“仙人掌工程”
以来,国油已通过资本开销削减等取得逾70亿令吉节省。
2.成本控管
国油是家大公司,难免会存在官僚主义,因此改革重点放在如何简化程序,并剔除部份程序和报告,其中下游臂膀即减免26%的报告。
尽管报告减少了,但日常业务仍持续运转,国油也持续获利,显示出简化工作将可带来成本节省,甚至是工时。
3.工程传递
国油现有诸多工程进行中,因此为控制成本和强化现金流,首要工作就是鉴定符合需要,而不是“华而不实”的工程。
与承包商分享3年工程规划
此外,该公司也开始与承包商沟通和接触,讨论如何传递工程,从而减少工程成本浪费。国油也在去年首度与承包商分享3年的工程规划,给予他们更高的能见度。
旺朱基菲里说:“我们不是向他们担保这些工程都会成真,但至少仍他们可以更好地作出规划。”
他指出,国油需要确保大马油气业更有效率和竞争力,相信通过信息分享,业者可以做好准备,若出现产能过剩,可能会激发领域整合。
“我们需要确保油气业可在震荡环境中生存下去,但在当前的情况下,他们现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因此我们希望可以重塑整个领域,确保他们在未来更有竞争力、抗压力更强,规模也更大,因这是他们需要往外闯的要素。”
他知道这一点都不简单,毕竟牵涉太多遗产问题,而领域充斥太多小公司,整个过程将非常痛苦,但这是无可避免的。
4.人才
当大环境不景时,许多公司都会削减人才培训开销,但国油仍维持常年的奖学金派发,以及员工开发计划开销,但更追求开销效率,确保钱都花在刀口上。
无意再裁员
惟续调整员工规模
旺朱基菲里表示,裁员是接掌CEO以来做出的最艰难抉择,但更重要的是做出对集团正确的事。
“国油无意展开新一轮裁员计划,在现有环境下,我们5万1000名的员工规模是合适的,但我们将胥视业务发展需求对员工规模进行调整。”
不过,他说,国油现仍在持续不懈进行员工规模调整工作,特别是针对表现不佳的员工。
一名部落客日前宣称,国油计划明年推行新一轮“裁员”行动,拟裁退5000名员工。国油在去年进行的业务检讨行动中,总共有2300个职位受到影响。
5.科技
旺朱基菲里相信科技是带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微分器(Differentiator),就算大环境不景气,集团仍设定常年投资预算6亿至8亿令吉,但只投放在地理成像(Geoimaging)、杂质去除、离子液体(Ionic Liquid)等专注项目。
“科技将是确保我们未来生存的关键。”
此外,《2016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国油也正投资二氧化碳(CO2)捕捉、利用和储存技术(CCUS)研发,同时与科研公司合作研发二氧化碳使用科技,以将二氧化碳转换成化学产品。
6.文化
旺朱基菲里觉得文化改变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改变文化,国油要落实其他的措施将更为艰难,而整个改革计划的成效也欠缺可持续性。
“文化改变,首要从日常体验做起,通过改变员工对公司和周遭环境的体验,进而慢慢重塑文化,最后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成效。”
推6文化信仰
因此,国油通过完善的规划,将公司的工作文化转化为高效和合作兼备的工作文化。为达目标,集团推出了6项文化信仰(Culture Belief),每个人都需理解、内化(Internalization)和实践这些文化信仰。
6大文化信仰,包括:
1.成果至上
2.专注执行
3.营造自主
4.建立信任
5.提供回馈
6.成果分享
旺朱基菲里指出,虽然这项工作仍在继续中,但相信新文化已开始扎根,人们变得更有动力,工作小组间的合作日益繁多,而这些都反映在净利表现上。
“对我来说,文化的转变将使我们在员工心里植入勇于应对挑战的思维,我们无法预见未来将如何发展,但如果我们已准备就绪任何未知挑战,我相信我们未战已先赢了一半。”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68642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